近日,辽宁朝阳一老年徒步团阻挡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通行,引发网络热议,“老年暴走团”再次陷入舆论漩涡。根据近年来的公开报道不难发现,“老年暴走团”相关争议主要集中在占用公共道路、阻碍救援车辆、噪音扰民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。就此不妨提出三大问题:
集体占道为何屡禁不止?
公共空间作为大众共同使用的场所,其核心在于保障公众权益,占道行为是将小团体或个体的利益凌驾于社会福祉和他人安危之上。此次事件背后,有社会规则意识的淡薄、对“备勤车辆”的忽视,还有基于“法不责众”“人多即有理”的侥幸心理。成员的群体认同消解了个体道德判断力,形成“集体无意识”的规则漠视。因此,要在常态化场景中不断强化行为规范和权利边界意识,让生命敬畏成为公民自觉。
集体行进为何偏离本质?
全国各地的“老年暴走团”具有一些共性特点:规模庞大、服装统一、集体行进、高喊口号。这些“老年暴走团”表面是自发健身,实则为商业链条操控。集体健身活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老年人的“孤独感”,增强了“归属感”,但难免落入情感收割的陷阱,“集体荣誉感”成为别有用心者的流量密码和生财之道。因此,在批评“老年暴走团”行为失范的同时,还要注意到事件背后的商业操纵;在抱怨老年人容易“上当”的同时,也要看到他们心底杂糅着无处发挥余热的不甘、对健康快乐晚年的期盼和想要有人陪伴的心愿……
文明健身可以去往何处?
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近期,云南昆明中老年音乐工作室里,阿姨们集体打架子鼓的视频火了起来,她们的激情、活力和精神,感染和激励了不少年轻人。由此可见,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他们重新绽放“银发活力”。近年来,老年群体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,对锻炼热情和健身需求日益增长,各地不断出现智能、适老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,但是人均步道面积紧张,专用健身区域缺乏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与全民健身需求增长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。不断完善公共空间配置有助解决“去哪儿健身”的冲突矛盾,为文明健身提供物理基础。
“老年暴走团”事件反映了商业化侵蚀老年健身纯粹性、公共资源短缺倒逼行为失序、规则意识不强叠加群体侥幸心理等多重问题。破局则需多措并举,让老年人的健康追求在规则框架内绽放光彩,使“集体行进”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。(朝阳门工作室 王岩)